時代財經編者按:“一個地方的獨角獸企業越多,創業生態就越好。”過去一年,全球新誕生了500多家獨角獸企業,中國獨角獸數量位居第二,而廣州是國內獨角獸數量增長最快的城市。獨角獸企業是開辟新領域新賽道的生力軍,是科技領軍企業的后備軍,是科技骨干企業的主要力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經濟轉型升級的方向。為此,時代財經聯合農行廣州分行聯合推出《在廣州,尋找獨角獸》高端訪談欄目,聚焦廣州獨角獸企業、未來獨角獸、種子獨角獸企業,關注這些科技創新企業的戰略規劃、業務發展、資本運作故事。
貝索斯在《發明與流連忘返》(Invent and Wander)中提出長期主義和短期主義的區別,是熱忱和唯利是圖(Missionary vs. Mercenary)的區別,評價一個人和一家公司,就是要看他們到底是帶著熱忱去投入,還是像雇傭軍那樣以賺快錢為樂。熱忱與唯利是圖,又是兩個英文讀音相近,意思卻截然不同的詞,巧妙地凸顯出對待工作和未來的不同態度。
在汽車后市場打拼26年,巴圖魯董事長、創始人曾萬貴帶著長期投入的態度一路進階。“在這一行,需要的更多是積累、理解、耐心。”2013年,曾萬貴創立廣州市巴圖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以產業互聯網賦能,構建“標準鏈”順通產業上下游。
今年,巴圖魯成立10周年,已深度鏈接了12萬+汽車后市場產業上下游主體,包含汽車零部件生產制造商/經銷商、汽車經銷商集團、維修連鎖、二手車平臺、出行平臺、保險公司等,助力產業數字化升級。近年來,巴圖魯連續上榜廣州市獨角獸企業、長城中國獨角獸企業,同時入選胡潤產業互聯網未來之星、德勤廣州高科技高成長20強企業等榜單。
1.抓住產業互聯網機遇
2000年前后,中國的消費互聯網興起并以星火燎原之勢迅猛發展。此后,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成熟,消費互聯網天花板逐漸變低。產業互聯網接力數字經濟發展的下半場,其理念、技術應用到了傳統產業。
而當時,曾萬貴察覺:在汽車后市場,不管是供應鏈、連鎖、二手車等等,目前還沒有一個高市占率企業。傳統的汽車后市場,特別是在配件流通領域,上下游都極度分散,中間環節特別多,無標準無規則,而且高度依賴人工,因此各個環節的服務都處于非常原始落后的狀態,流通效率低,服務體驗差。
已在傳統汽配領域深耕多年的曾萬貴敏銳意識到,數字化新浪潮奔涌而來,把互聯網技術帶到汽配產業中,將線上的交易和線下的履約交付相融合,以標準化和智能化解決汽車后市場供應鏈問題,正是專注汽車后市場的企業做大做強的機會所在。
2013年,曾萬貴迅速抓住產業互聯網發展的機遇,創立了巴圖魯。創立伊始,巴圖魯就想解決汽車后市場供應鏈基礎設施薄弱、標準化程度低的痛點。
“所以巴圖魯最開始全力去做的,就是以全車件交易平臺的形式,完成供應鏈上下游的鏈接,以互聯網技術手段,打造了線上訂單自動處理和線下履約交付的閉環體系——這是給后市場供應鏈打造的一套基礎服務設施,包含了數據、系統、倉配和渠道。”曾萬貴表示。
2014年2月,歷經多輪環境測試、交易模擬,巴圖魯全車件交易服務平臺“汽配鋪”正式上線。并由此逐步建立了一套從線上交易到線下履約交付、服務的閉環體系,為產業中的終端客戶(汽車維修企業)提供全、準、快、省的全車件供應鏈服務,也由此積累了龐大的配件數據庫、系統及供應鏈能力。
截至目前,“汽配鋪”已成為服務國內最專業、品類最齊全的全車件交易平臺,提供從配件搜索、報價比價、支付到配送及售后的一站式服務。平臺已聚集國內外2000多家優質零部件工廠、經銷商,累計服務10萬+汽修企業,服務覆蓋20多個省/自治區,300多個城市。
2.從0到1打造標準
隨著“汽配鋪”的上線,巴圖魯也一路進階。
第一階段建立自營的全車件供應鏈平臺后,2020年,巴圖魯將合伙人模式升級成加盟商模式,為加盟商提供全車件供應鏈+系統+運營賦能,并開始針對終端客戶試點“SaaS+”模式,不僅為其提供優質的供應鏈,還提供SaaS服務,助力其內部經營管理數字化。
經過前兩個階段的探索、實踐、反思,巴圖魯通過平臺服務,積累了強大的行業基礎設施后,全面升級“SaaS+供應鏈”戰略,把過去多年來打磨沉淀的平臺能力向全產業開放,為各產業主體提供基于“數據+系統+供應鏈+運營能力”的整體解決方案,助力每個企業做強做大自己的生意。
為此,巴圖魯將所沉淀的能力做模塊化解構,并根據不同產業主體的需求、場景進行組合,推出面向汽車零部件工廠、汽車經銷商集團、二手車平臺、出行平臺等覆蓋產業從供應端、流通端到需求端的完整的數字化解決方案。
并在此基礎上,為供應端+流量,為流量端+貨源,以“SaaS+供應鏈”連接產業上下游,逐步實現供需高效匹配,提升產業效率。
談及十年發展的不斷進階,曾萬貴坦言,建立標準是最底層、最核心的邏輯,同時也是最有挑戰的事情。“這是一個不斷地驗證磨合的過程。”
曾萬貴透露,其早在2009年還沒創立巴圖魯時就開始做行業“標準化”工作。“我想把多年來從事汽車配件批發的資源優勢發揮出來。當時就以地級市為單位,集合了11個汽車品牌,針對這11個品牌把配件做全。”從11個汽車品牌的不斷擴大,直至建立了行業最全的車品牌數據庫,這也為后來巴圖魯的標準化工作打下了基礎。
在這一過程中,曾萬貴發現,修理廠作為配件采購方,往往按照“語文”的邏輯去理解零部件,而供應商倉庫里面的配件根據車的不同年份、顏色等區分的話好幾萬個,用名稱去理解是低效的,這就導致供需雙方語言不通。
基于此,巴圖魯最早搭建龐大的零部件數據庫,做行業語言的“轉換器”和數據標準化,給零部件命名一個“數字ID”,數字ID能夠識別生產年份、廠商、價格、型號等信息,讓供需雙方實現直接精準“對話”。
數據標準化實現后,讓修理廠去認可、熟練地使用一個全新的采購方式成為新的挑戰。
曾萬貴表示,長期以來,汽配市場形成的交易模式讓汽配采購十分看重客情和線下關系維護,不像買日用品看到電視、手機廣告就立刻采取行動。
“這個產品在當時是有顛覆性的。”曾萬貴回憶,為了快速打開市場,當時一個地區派遣2-3個地推人員駐扎市場,從廣州、湛江、中山、肇慶、東莞等地區開始做地推,一家一家跑、一個一個教。
2014年10月,中山石岐區一家汽修店在汽配鋪上購買了一對總價880元的波箱散熱油管。配件編號2042701127,成為巴圖魯汽配鋪首個交易訂單。
“只要認知度上升,商家使用之后能夠直觀感受到成本的下降和效率的提升,我們就有底氣繼續擴大規模。”
從第一個客戶,到如今鏈接、服務累計達十萬家客戶。曾萬貴感慨“汽車后市場是個很大的賽道,但不能想著掙‘快錢’,要有長期主義精神”。
3.讓交易和服務更簡單
產業互聯網帶給巴圖魯機遇,而巴圖魯的成長亦推動汽車后市場行業的成熟發展。
2021年以來,巴圖魯對整個行業主體的場景都做出了成熟的案例。例如在供應端,針對底盤、鈑金等工廠或集成商,做渠道分銷和下沉,同時匹配下游優質的、有體量的客戶。
在流通端,對市場上規模較大的批發商、經銷商、異業車型聯盟等,巴圖魯幫助他們搭建私域平臺。
在需求端,巴圖魯配件集采數字化解決方案,幫助有配件集采管理需求的企業成本下降達10%以上。
“應當說,我們在行業里開創了許多第一,如自動化交易等,我們在行業是領先的。”曾萬貴說。
根據中研網數據顯示,我國汽后市場行業規模已突破1.3萬億元,預計到2025年,汽車維修和保養等服務的市場規模將達到1.7萬億元。
同時,今年來,汽車市場結構發生改變,新能源汽車滲透率不斷走高。但曾萬貴認為,新能源汽車時代的來臨,其實是利好,“盡管新能源車的零部件可能發生變化,但汽車維保的需求是不變的,對于銷量和成本的追求是不變的,供應鏈服務的邏輯也是不變的。而隨著汽車保有量以及平均車齡的增加,后市場依舊是長坡厚雪的大賽道。
過往也有互聯網企業、保險企業跨界進入汽車后市場賽道,但在一波波價格戰、價值戰后,現在還在牌桌上的已經不多了”。
而巴圖魯依靠對市場和客戶的洞察以及組織能力的提升始終在行業中占據一席之位。
面對未來的汽車后市場,曾萬貴認為,效率和服務質量成為角逐市場的關鍵。未來,巴圖魯的目標很明確:堅持做開放的數字化基礎設施平臺,幫助產業伙伴實現長期的業務成功;對內,堅持效率第一、盈利第一,打造高效的組織和盈利型產業互聯網商業模式。
曾萬貴稱,“評價巴圖魯的標準也非常簡單而明確——服務好才是真的好。”
十年時間,曾萬貴見證了汽車后市場的發展:“有人退場,就會有人入局。有時候人做事就是這樣的,我其實不太關心人家在說什么,我更關心他在做什么。市場總會維持平衡的狀態,做時間的朋友。”
